當克裡一結束自己在以色列的訪問就直接飛往日內瓦參加同就伊朗核問題而舉行的“5+1”談判,一副必定會簽署協議的姿態。不過會談卻在最後一刻告吹,美國、法國和英國都指責妨礙日內瓦談判達成協議的是伊朗,美國人更是直言不諱,用克裡的話說就是“法國簽字了,我們也簽字了。各方很統一,但伊朗不接受。”
  伊朗核問題當下的談判“P5+1”框架是多年前確立下來的,即五個常任理事國加上德國,同伊朗進行核問題的對話和磋商。所以此次會談儘管是伊朗同另外六方進行談判,但是其中最為重要也最為核心的是伊朗同美國、德國、英國和法國之間的博弈,中國和俄羅斯在談判桌上更多的應該是一種“調節員”和“見證者”的作用,這一點從中國和俄羅斯參會代表級別和到會時間就可以看出:同其他國家派出外交“一把手”不同,中國派出的是副外長李保東,而且還和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一起“遲到”,當9號晚上中俄代表姍姍來遲的時候,已經距離宣佈“談判失敗”僅僅數小時了。
  伊朗核談判的“P5+1”框架一直被不少人所批評,雖然伊朗核問題確實涉及地區乃至全球多方利益,但是談判桌上如此多的代表,涉及的利益必定錯綜複雜,其談判進程也勢必受到各個方面的影響和干擾。因此,從2006年“P5+1”框架提出以來,伊朗核問題就一直沒有得到事實上的突破。
  其實當初P5+1框架的成立,是為了協調相關各方的立場,同伊朗進行統一的溝通。2006年初伊朗宣佈恢復中止兩年多的鈾濃縮活動之後,引起國際上的強烈反應,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不得已將伊朗核問題上報聯合國安理會。安理會在征求多方意見之後,決定通過主席聲明,要求伊朗停止一切鈾濃縮活動。而由於伊朗很快便拒絕了安理會的聲明,於是安理會五大國加上德國便開始“聚堆兒”共同向伊朗施加壓力,並主導安理會通過了多次決議案以譴責並製裁伊朗。
  在隨後的數年之中,伊朗一直以“P5+1”框架為途徑同有關各方進行了廣泛的接觸,雖然每次都是“無功而返”,但是多次的接觸也使得伊朗同外界保持著必要的聯繫。然而,“P5+1”框架也束縛了伊核問題有關各方提出事實上的建設性意見,畢竟由於涉及多方利益,任何一方想要做出突破勢必得到其他六方的贊同和默許,而每一方又都或多或少的在伊朗核問題上擁有自己的利益和期許,因此多年下來,伊朗核問題P5+1談判成了“屢談屢敗,屢敗屢談”的過場儀式。
  1  (原標題:伊朗核談判變數仍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j83vjryx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